NEWS / 新闻中心
D&S AE1/RD1发射率测量仪:在建筑科学与能源效率领域的关键应用
来源: | 作者:上海明策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16 | 1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在建筑科学与能源效率领域的关键应用


在建筑领域,对材料表面辐射特性的精确控制是实现节能减排、提升室内舒适度和满足绿色建筑规范的核心技术之一。D&S AE1/RD1发射率测量仪作为一款便携、合规的测量工具,在这一领域扮演着连接设计理念、材料性能与法规执行的关键角色。


1. 建筑玻璃用低辐射(Low-E)涂层


Low-E 玻璃是现代节能建筑的标志性技术之一,其核心在于一层微观薄膜涂层。

  • 工作机理: Low-E 涂层具有光谱选择性,它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波段保持高透射率,确保室内采光;而对长波红外辐射(即热量)则具有高反射率(即低发射率)。在冬季,它能将室内的热量反射回室内,减少热损失;在夏季,它能将室外的热辐射阻挡在外,减少热量进入,从而显著降低空调和采暖能耗。  


  • 性能关联: 玻璃组件的热工性能通常用 U 值(总传热系数)来衡量,U 值越低,保温隔热性能越好。发射率是计算 U 值的关键输入参数之一,涂层的发射率越低,玻璃组件的 U 值也越低  


  • 节能效果: 美国能源部(DOE)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(NREL)的研究数据量化了 Low-E 窗户的巨大节能潜力。例如,用现代双层 Low-E 窗替换老旧的单层玻璃窗,可减少超过 70% 的热损失。在寒冷气候区,加装 Low-E 节能防暴窗可以实现 21% 至 36% 的总能源节省,投资回收期最短可达 4.3 年  


  • AE1 RD1 的应用: 在 Low-E 玻璃的生产过程中,AE1 RD1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质量控制工具,用于确保每一批次的涂层发射率都符合设计规范。在建筑现场,它可用于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检,验证产品性能,避免因使用不合格产品而导致的能耗超标。


2. 冷屋面与冷墙面


“冷屋面”和“冷墙面”技术是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和降低建筑制冷负荷的有效手段。

  • 基本原理: 冷屋面材料需同时具备两个特性:高的太阳光反射率(反射大部分阳光)和高的热发射率(高效地将吸收的少量热量以热辐射形式散发掉)。一个传统的深色屋面在夏日阳光下温度可达 65°C (150°F) 以上,而一个高性能的冷屋面则可以保持在 38°C (100°F) 以下,温差显著  


  • 法规与认证:

    • 太阳反射指数 (SRI): 为了综合评估材料的“冷”性能,行业引入了 SRI 这一指标。它是一个通过标准公式,将太阳光反射率和热发射率两个参数合并计算得出的单一数值,范围通常为 0 到 100,越高表示越“冷”。AE1 RD1 测得的热发射率是计算 SRI 的两个必要输入之一。  


    • LEED 认证: 在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(LEED)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,“热岛效应减排”是重要的得分项。例如,LEED v4.1 版本要求,低坡度屋顶(坡度 )材料的三年老化后 SRI 值不低于 64,而陡坡屋顶(坡度 )则要求不低于 32  


    • 加州 Title 24 能效标准: 作为美国最严格的建筑能效法规之一,加州 Title 24 对屋面材料的 SRI 值有强制性规定。这些规定因气候区而异,例如,在 10-15 气候区的陡坡住宅屋顶,其 SRI 值必须不低于 16  


  • AE1 RD1 的应用: 该仪器是材料制造商获得冷屋面评级委员会(CRRC)产品认证的必备工具。对于建筑师、承包商和监理方而言,AE1 RD1 提供了在施工现场快速、准确地验证所用材料是否符合 LEED 或 Title 24 等法规要求的可靠手段。这种现场验证能力是确保绿色建筑政策从图纸走向现实、实现预期节能效果的保障。如果没有像 AE1 RD1 这样便携且符合标准的测量工具,这些复杂的能效法规将难以在实验室之外得到有效监督和执行,从而严重影响其推广和实际效果。


3. 辐射屏障与保温材料饰面


在建筑围护结构中,除了通过保温材料阻断导热和对流传热外,控制辐射传热也同样重要。

  • 工作方式: 辐射屏障通常由低发射率材料(如铝箔)制成,安装在阁楼或墙体空腔内。它们通过反射热辐射,有效阻断了夏季从屋顶向下或冬季从室内向外的辐射热流,是整个热工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许多块状或毡状保温材料(如玻璃棉、岩棉)也会复合一层铝箔饰面,以起到辐射屏障和水汽阻隔的双重作用。  


  • AE1 RD1 的应用: 用于对这些带箔饰面的保温产品进行出厂质量控制,确保其低发射率性能达标。更重要的是,它可以用于现场评估这些材料在长期使用后的性能衰减情况。例如,灰尘的积累或表面的氧化都可能导致发射率升高,从而降低辐射屏障的效率。通过定期使用 AE1 RD1 进行检测,可以监测这种“老化”效应,为建筑维护和翻新提供数据支持